2024年4月投公分苗进行养殖,轻松养殖9个月至半斤规格出塘上市,平均亩产达3000斤,养殖成本17元/斤,塘头价27元/斤,亩利润高达3万元!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曾有高位池养殖马友鱼的案例,其亩产量高达7000斤,如果恰逢休渔期价格走高时出鱼,亩利润超10万元亦有可能!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马友鱼产业的现状,日前水产前沿采访到了珠海市龙胜良种鱼苗培育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舜梅。她是一位农业科技先锋,成功将民间谚语中的“午笋鱼”培育成珠海第三条“致富鱼”。
珠海市龙胜良种鱼苗培育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舜梅
水产前沿:请简要介绍一下珠海市龙胜良种鱼苗培育有限公司。
黄舜梅:2003年,我们首次来到珠海开展苗种培育试验,并于2004年正式在珠海落地。实际上在来珠海之前,我们已在潮州饶平进行了10余年海鲈、黄鳍鲷等品种的亲本保种和催产工作。2008年,珠海市龙胜良种鱼苗培育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后就专注于苗种研发工作,先后成功培育出海鲈、黄鳍鲷、黄尾鲻等新品系。
2010年我们成功引入了马友鱼种源,经过多年努力,在2020年实现马友鱼苗规模化生产,并获评省级四指马鲅良种场。2023年起,马友鱼在珠海开展试点并全面进行规模化推广。其市场从珠海起步后,迅速拓展至广东沿海城市,今年更是覆盖了福建、海南、广西、浙江、山东、新疆等多个省份。种苗生产方面,今年截至目前,公司已产销6000万尾公分苗,预计年底将突破8000万尾。
此外,公司还同步推进加工板块业务,相关产品已推广至云南、四川、湖南、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区,市场反馈良好。未来,公司计划向精深加工方向深入发展,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水产前沿:马友鱼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黄舜梅:其一,养殖周期适中。目前市场上普遍流通的马友鱼规格为5两-1斤,其养殖周期通常为7个月至1年之间,这样的周期既保证了养殖效率,又让养殖户有合理的生产周期规划空间。需要注意的是,马友鱼的生长速度呈阶段性跃升的特征:在0-3两阶段生长较慢,3两至半斤、半斤至8两、1斤至2斤这几个阶段逐次加快。基于这一生物学特性,与其他淡水养殖品种相比,马友鱼的饵料系数相对较高。养殖到半斤规格时,饵料系数为1.8-2.0,养殖到1斤规格时,饵料系数约为2.5,这属于正常情况。
其二,养殖模式多样。马友鱼是海水鱼类,需借助咸淡水养殖资源。目前市场上主要采用土塘、高位池和工厂化三种模式进行养殖。其中土塘是规模化产出的核心模式,其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该模式的平均亩产超2500斤,有一定技术的养殖户可稳定3000斤以上;高位池养殖表现尤为突出,平均亩产超过4000斤,部分养殖户通过精准调控水质、进排水等环节,亩产5000斤亦属常见,最高能达到7000斤。
其三,上市规格灵活可控。马友鱼的上市规格范围较广,3两就可上市,养殖户可根据生产计划灵活安排出鱼时间,如在疏塘时可选择分批出售,一塘鱼可出2-3次,这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管理的便利性。
其四,利润空间显著。在养殖成本方面,养殖至5两-7两规格成本约为17元/斤,养殖至8两-1斤规格成本约为23-25元/斤。在市场价格方面,规格与价格呈正向关联,近年来半斤至1斤规格的马友鱼塘头价可达30-45元/斤。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休渔期期间价格走高,以珠海为例,1斤规格的塘头价达50元/斤,2斤以上规格超80元/斤,5斤以上规格甚至能达到100元/斤,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其五,病害防控优势突出。目前尚未发现马友鱼有严重的病毒病,仅偶发肠胃炎,而且多是由于投喂管理不当或过度进食引发的,通过科学的投喂管理就能有效控制。
其六,转料过程自然顺畅。马友鱼是肉食性鱼类,通过合理过渡饲料就能完成驯化,并且不易出现闭口或拒食现象。
其七,加工性能优异,市场潜力广阔。经加工后的人工养殖马友鱼,在营养价值与口感风味上均接近野生品质,适合通过冷链物流拓展全国及国际市场,具备成为全国性消费品种的潜力。
基于以上优势,自2023年以来马友鱼产业稳步发展,其产量数据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一发展轨迹:2023年产量约7000-8000吨,2024年达1.5万吨,2025年有望突破3万吨,其中养殖规模主要集中在珠海,产量占比约50%。而龙胜及合作企业苗种供应占比超70%,为产业发展形成了核心支撑。
水产前沿:目前马友鱼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
黄舜梅:马友鱼面临的挑战主要聚焦在抗应激能力与温度适应性这两个核心方面。
在抗应激能力上,目前鱼苗的规格对运输存活率有着直接影响。规格越大,在过塘、搬运过程中的所面临的应激源就越多、应激反应也越剧烈,所以市场上流通的马友鱼苗种基本控制在2公分以内。在这个规格阶段,鱼苗的鳞片尚未发育完全,搬运时相互摩擦少、应激反应小、出货率高且下塘后活力恢复快。相反,如果鱼苗规格过大,搬运时容易因摩擦导致鳞片脱落,进而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存活率会显著降低。
在温度适应性方面,马友鱼属于暖水性鱼类,其最适宜的养殖水温是25-28℃,虽可耐受34℃高温无致命威胁,但对低温却极为敏感。当水温低于18℃时摄食量锐减,降至16℃以下难以存活,如果低于14℃则会直接死亡。因此在越冬过程中需要依靠保温棚或工厂化加温设备来维持适宜的水温。
水产前沿:马友鱼的种质资源现状如何?
黄舜梅:早在2008年,我们就与南海水产研究所展开了深度合作,重点聚焦于育种与养殖技术的突破。2010年,我们通过野生捕捞的方式采集了马友鱼的基础种质资源,历经10余年的系统性选育与保种工作,逐步实现了对马友鱼野性基因的提纯优化,特别是在抗应激能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较初期阶段大幅降低了马友鱼在运输、搬运等环节出现应激反应的风险。
当前,我们的核心战略是携手南海水产研究所,推动新品种通过国家审核认定。除此之外,我们还联合省、市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推进生态养殖模式的探索。各机构在马友鱼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形成了互补优势,共同推动马友鱼产业的发展。
水产前沿:养殖户怎样才能买到优质的马友鱼苗种?
黄舜梅:其实不论购买何种优质苗种,都需要从“资质核查、官方指引、理性选择”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把控。
首先,马友鱼品种对苗种企业的技术门槛要求较高。未经系统选育的亲本,在鱼苗的均匀度、活力以及抗应激性能等方面往往难以达标,在苗种流通环节中如果处理不当也很容易导致鱼苗死亡,因此目前有做马友鱼种苗的企业并不多,但养殖户仍需提高鉴别意识,在购苗时慎重考虑,避免仅凭价格决策,要优先选择有资质、技术成熟的正规苗场,从而有效保障苗种质量与养殖效益。在这方面,珠海及相关机构也会不定期通过线上线下交流培训、宣传等多种渠道,持续为养殖户提供指引,帮助他们对接到这类正规苗场,降低买到劣质苗种“踩坑”的风险。
同时,我们已经与湛江、海南、福建、广西等地的苗种基地建立了合作网络,实现了广东省内外的服务布局,形成了从苗种供应到全产业链的协同体系,目前我们龙胜及合作企业的种苗供应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量的70%以上。随着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以及百亿产业目标的逐步推进,优质苗种的获取渠道将会更加规范透明,养殖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也将同步提升。
水产前沿:您如何看待这条鱼未来的发展?
黄舜梅:马友鱼被定位为高端高品质鱼类,其产业未来发展兼具潜力与挑战,就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未来将呈现“高价值+规模可控”的良性增长态势。
从养殖规模来看,虽然马友鱼在病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咸淡水养殖条件限制了峰值产量,而且其生物学特征也推高了养殖成本,因此马友鱼的养殖规模会有序扩张。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正试验人工加盐技术,若技术突破将为马友鱼养殖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未来它也势必会成为全国性的养殖品种。
从消费市场来看,目前马友鱼在南方的消费市场已经起步,随着产量的提升和消费者接受度的增加,其市场将逐步向北方及西北地区渗透,市场需求量也会逐步上升,从而有效规避烂市风险。因此尽管市场价格和利润空间会逐步回落,但仍会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既保障养殖效益,又通过品牌溢价维持产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从区域到全国、从养殖到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水产前沿:在这个品种上,未来龙胜的战略目标有哪些?
黄舜梅:未来3-5年,龙胜的战略目标将聚焦于“良种-规模化-产业链”三维协同发展。
在良种培育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与南海水产研究所的合作,合作范围从传统的育种和养殖领域拓展至病害防控、饲料研发、加工工艺及品牌打造等全产业链环节。通过构建“从种质到市场”的完整价值链条,强化种质资源的产业化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品牌竞争力。未来我们也计划将省级四指马鲅良种场升级为国家级四指马鲅良种场。同时依托10余年来持续提纯的种质基础,完成马友鱼新品种的研发与申报工作,打造优质种源核心。
在产业链布局方面,我们以广东沿海经济带为核心,着力推动马友鱼产业向全国市场发展,其中涵盖海洋牧场深海养殖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们将依托合作苗种基地实现本地化服务覆盖,并将技术输出以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其中,共同构建“技术+苗种+养殖+加工+品牌”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格局。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百亿级规模的马友鱼产业,实现从区域到全国、从养殖到全产业链的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来源 水产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