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暨证书颁发仪式在广州市文化馆隆重举行。
在2025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942人)中,广州有9人入选。至此,广州市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增至21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彰显了广州在非遗保护传承领域的显著成效。
现场传承人依次发言,分享经验与思考。
坚守与创新并举,践行传承使命
区君虹 古琴艺术(岭南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岭南派古琴艺术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作为岭南派古琴艺术的传承者,区君虹聚焦“国家级传承人的技艺弘扬、授徒传艺、社会传播的引领性实践”,分享了岭南派古琴的传承心得。他表示,将坚守古琴艺术的文化内核,通过开设公益传习班、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古琴“清、微、淡、远”的韵味,同时探索古琴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推动这一古老技艺在当代“活起来”。
赵伟斌 狮舞(广东醒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围绕非遗出海、非遗+科技等方面,赵伟斌结合广东醒狮的传承实践传播展开分享。他提到,广东醒狮“出海”走向世界各地,它不仅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更是让世界看到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近年来,团队还走进了许多学校,借助醒狮文化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为城市治理中的文化育人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将继续推动醒狮继续扩大非遗“朋友圈”,与科技结合,形成产业链,努力成为非遗经济的增长点和热点。
房胜棠 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房胜棠表示蔡李佛拳兼具健身与防身功能,是“全民健康”理念的生动载体。目前,其团队已在全市多所学校、社区开展蔡李佛拳教学,惠及数千人。接下来,将进一步探索武术与康养产业的融合,让非遗为全民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伍洁仪 粤绣(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伍洁仪分享了广绣的守正创新之路。她表示,广绣传承既要恪守“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传统技艺,也要贴合现代审美。近年来,团队在广州大学开设了广绣相关课程,并将广绣融入时代元素,推出了一系列受年轻群体喜爱的作品,让广绣从“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
尹志强 玉雕(广州玉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尹志强围绕“技艺弘扬与授徒传艺”展开交流。他提到,广州玉雕是中国玉雕中南派玉雕的典型代表,以“精雕细琢、形神兼备”著称。他通过挑选有潜力的年轻人系统传授玉雕技艺,目前已培养出三十多名徒弟;同时,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培正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相关课程,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推动玉雕技艺与当代审美结合,让传统玉雕焕发新活力。
翟惠玲 广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针对“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翟惠玲分享了广彩瓷的传承创新之路。她表示,广彩瓷“色彩饱满、金碧辉煌”的风格极具特色。一直以来她坚守本心,潜心创作,将广州地标建筑、民俗故事等元素融入瓷面创作,成为传播广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带徒授艺、开办体验课、推进“非遗进校园”,开发小型广彩瓷文创产品,降低大众消费门槛,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各种形式推进广彩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区又生 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区又生围绕“守好手艺、创新研发”,分享了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实践。他表示,沙河粉作为广州本土标志性美食非遗,承载着广府人的饮食记忆。区又生表示,将继续以 “手艺为基、研发为翼、惠民为旨”,让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都能便捷品尝到正宗的广州非遗美食,真正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卢其福 传统中医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围绕“非遗服务全民健康”,卢其福结合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的传承实践进行分享。他表示,潘高寿的止咳化痰类中药制剂是中医智慧的结晶,近年来,团队在坚守传统炮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技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药品质量与疗效;同时,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普及养生知识,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全民健康体系。接下来,将继续探索中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让传统医药文化惠及更多人。
陈秀华 针灸(岭南陈氏针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岭南陈氏针法是中国针灸学术流派之一,作为岭南陈氏针法的传承者,将聚焦非遗传承保护与推广应用,通过非遗进校园、走基层、进乡村,培养更多传承人;做好技术标准化,让针灸走向国际,飞针绝技传五洲,为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乃至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岭南中医智慧与中国力量!
广州市将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守护好每一位传承人,持续推动非遗“五在”,并依托文化馆古风园林开展展览、研学活动,和更多传承人一起探索非遗文创、研学团建和展演推广,成为传承人们的坚强后盾和温暖之家。
希望新入选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坚守初心,做非遗的“守护者”、“创新者”、“传授者”,主动作为,积极参与非遗服务全民健康、非遗助力城市治理、非遗促进乡村振兴等实践,充分发挥非遗在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文化自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让非遗真正成为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重要精神力量。
本文来源 | 广州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