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萧妙珍女士,澳门喜庆堂创办人,人称“妙姐”。在经营喜庆堂时,她始终坚守真诚与品质,严选食材,以亲民价格回馈食客。面对经营难题,她巧用短视频打开知名度,如今又将目光投向外卖领域,立志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匠心美味。2024年11月14日,喜庆堂在第九届“我最爱餐厅选举”颁奖典礼上荣获湾区好味榜(澳门站)入选提名,独创的意大利黑松露有米虾获“金莲花菜式奖”。
澳门凯旋门酒店三楼的喜庆堂内,萧妙珍女士端着一盘刚出锅的意大利黑松露有米虾走出厨房。金褐色的虾身裹满黑松露碎和晶莹米粒,馥郁鲜香扑鼻而来。这道独创菜品荣获“金莲花菜式奖”,是喜庆堂的得意之作。“这道菜,就是要让大家一口尝出层次丰富的鲜美。”她笑着说道,眼神中满是对自家招牌菜的自信与热爱。
跨界创业:以“挑剔”为引擎,
在疫情中逆流而上
在成为喜庆堂老板娘之前,萧妙珍女士的人生轨迹是一部跨界奋斗史。开美容院、经营广告公司、管理五金厂,“样样都触碰一点”的经历,让她对商业逻辑有着敏锐的嗅觉。广告行业的创意营销经验,让她深谙品牌塑造之道;五金厂的管理实务,则教会她如何控制成本与风险。这些看似与餐饮无关的经历,最终都成为她逆势开店的底气。
喜庆堂获颁2024广州好味榜推荐餐厅,及与颁奖礼到贺友人合影
但真正点燃餐饮梦的,是一份近乎苛刻的“吃货”本能。“朋友们最怕请我吃饭,因为我对味道太挑剔。”萧妙珍女士的挑剔,源自家庭熏陶:父亲三十多年前经营粤菜大排档,母亲亦十分擅长烹饪,一家人不断钻研美食是生活日常。她自己亦曾在台湾修习营养学,对食材搭配独有一番见解。
这份对美食的热爱与执著,在萧妙珍女士心中扎下了根,也让她在品尝每一道菜时,都带着一种近乎严苛的审视态度。无论是食材的新鲜度、烹饪的火候,还是调味的分寸、营养的搭配,她都能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细微差别。朋友们常常调侃,和她一起吃饭,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美食品鉴考试,她的评价总是精准而犀利。
喜庆堂获颁2024湾区好味榜澳门站-我最喜爱的餐厅奖
直到有一天,有朋友再次因为请她吃饭而发愁,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劝说:“你这么会吃,干脆自己开家餐厅算了,这样我们也能跟着享口福!”
当这种声音越来越多的时候,2022年底,萧妙珍女士随即租下澳门黄金地段的店铺,决心打造一间“自己吃得舒心,朋友们吃得开心”的餐厅。
喜庆堂获颁2024澳门年度品牌推介奖
这时候选择做餐饮似乎并不是一个那么明智的决定——受疫情影响,装修进度一度停滞不前,租金仍需及时全额缴纳。到后来,好不容易可以“打开门做自助火锅生意”,经营却十分惨淡。见此,她认为再做下去也不会有什么起色,于是当机立断,用十来天的时间完成了一场豪赌:重新装修整改,转型做粤菜私房菜。
2025年喜庆堂骨干班子
转型没多久,喜庆堂生意日渐兴隆,更吸引政商名流频频光顾。一位熟客更是创下月光顾15次的纪录,可见喜庆堂凭借独特的菜品风味、优质的服务体验及对品质的严格把控,在食客心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已成为澳门餐饮界一颗耀眼且极具魅力的新星。
2023年喜庆堂骨干班子
生意虽好,盈利却不高,主要是因为喜庆堂在采购优质食材上从不考虑成本,加上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萧妙珍女士还常常站在客人的角度考虑定价,导致餐厅经常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这时候,一位员工的一句话让她站到了镜头前,去开启一场全新的尝试——拍摄短视频,并上传分享至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
喜庆堂开幕礼上嘉宾揭牌
起初,视频的各项数据并不理想,但幸得朋友们的支持,不断点赞及转发,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些视频,被她的真诚和美食所吸引。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澳门,就为尝尝视频里的美味。随着短视频的传播,喜庆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客流量大幅增加。
喜庆堂开幕仪式上醒狮表演
如今,“喜庆堂妙姐”的短视频账号粉丝虽不算多,却黏性极高。“客人说看我的视频就像邻居‘倾计’。”她希望在视频里展现最真实的自己,所以特意要求用自己平常说话的方式来表达,坚决拒绝那些文绉绉的文案。在她看来,只有这样毫无保留地展示自我,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最纯粹的亲切与真诚。而这亦正契合了她经营喜庆堂的理念—— 将每一位顾客都当作家人朋友来真心对待,如此自然能做到有口皆碑、客似云来了。
“不妥协”的餐饮哲学:
极致匠心与家的温度
在澳门凯旋门酒店三楼,步入喜庆堂的大门,烟火气裹挟着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这里没有流水线式的高效出餐,也没有哗众取宠的网红摆盘,有的只是萧妙珍女士近乎偏执的坚持——“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份执著,既蕴藏于每一道菜的腾腾热气里,赋予美食触动人心的温度;又奔涌在食客与家人相处的温馨时刻,化作真切可感的脉脉温情。
澳门摄影学会到贺喜庆堂开幕
对萧妙珍女士而言,美食的根基在于“不妥协”。就如市面上常见的甜酸排骨这道菜,喜庆堂独有其烹饪心得。“我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新鲜排骨的烹制上,探索如何让排骨在保留酥脆口感的同时,降低脂肪的影响,吃得健康。至于酱汁,那更是我们的独家秘方,精心调配,只为给食客带来别处尝不到的独特风味。”又如煎鲍鱼所用的配菜紫苏叶,喜庆堂坚持选用日本、韩国品种,按她的话来说“配菜颜色不相衬就破坏了整道菜美感”;再如一道家常菜蒸肉饼,“我们坚持采用新鲜的梅头肉、五花腩、猪颈肉,做成手剁肉饼”。
周美燕老师与友人到店用餐
就连一道看似寻常的虾酱蒸五花腩,食材也必须是大澳虾酱与日本鹿儿岛黑毛猪腩的组合。她言辞恳切地说道:“老实讲,喜庆堂的菜品,大多并非是申请了专利的独家菜肴。但我们一直致力于为食客带来新鲜感,这份新鲜感,源自我们对美食的敬畏之心,对每一位客人的诚意与尊重。”
“喜庆堂妙姐”影音号封面
这份对完美的执著追求,也体现在对食材的掌控上。为了一锅羊腩煲,萧妙珍女士要求只用羊腩部位,其他边角料宁可舍弃掉也不端上桌;海鲜必须现杀现做,客人落座后才处理,哪怕因此增加损耗;菜单上的禾虫、大闸蟹等时令菜,宁可提前两三天确认货源,也绝不使用冷冻食品。面对不解,她总说:“我妈从小就教导我,学坏三天,学好三年。我不想砸掉喜庆堂这个招牌。”
在萧妙珍女士的字典里,“家”是美食的另一种底色。从小在父亲的大排档耳濡目染,她深信食物既是味蕾的享受,又是情感的纽带。餐厅开业后,她将这份家庭哲学注入经营细节:客人点菜前,她会仔细询问忌口与偏好,熟客们的口味早已牢记于心;倘若遇到上了年纪的客人点菜时点了高脂肪食物,她便会如同对待自家长辈般,关切又耐心地劝阻;甚至客人剩菜时,她也会适时递上打包盒,耐心教他们如何妥善保存和二次加工这些剩菜,让美味得以延续。这种“家的温度”,让许多食客成了好朋友,“他们来这儿不只是吃饭,更象是回家”。
对萧妙珍女士而言,喜庆堂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是家庭烹饪基因的延续。父亲传承下来的粤菜手艺、母亲的婆婆面配方,以及丈夫、女儿对烹饪的喜爱,都成为她在餐饮道路上一路前行最宝贵、无可替代的财富。她也无比享受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并笑言:“我们一家四口,能做到一整天都惬意地窝在家里做美食、追剧,没有一丝想出门的意思。”
展望未来,萧妙珍女士将目光投向了外卖领域。她坚信,凭借喜庆堂独具特色的菜品与始终如一的品质,外卖业务势必成为推动餐厅发展的主力引擎。通过这一业务的大力拓展,喜庆堂不仅能显著增加营收,更能将饱含匠心的美食温暖传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在家中就能尽情享受到这份倾注心血的美味。
夜幕降临,凯旋门酒店的霓虹渐次亮起。三楼那间总飘着食物香气的餐厅里,锅子与炒勺的碰撞声依旧清脆。这里的故事,关于匠心,关于家,也关于一座城市的烟火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