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从传统工业到现代服务
从本地深耕到湾区融合
他步履坚实、守正创新
无论是洗衣厂中的精益求精
还是两地青年之间的搭桥引路
他都以坚实的脚步
走出属于自己的多元之路
1
跨界坚守 务实创新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粤港澳大湾区奔腾向前的时代浪潮中,涌现出一批既扎根传统、又敢于创新的奋斗者。何兆刚先生正是其中一位代表。

何兆刚先生(左一)出席“更生廿载缤FUN日”活动时担任主礼嘉宾
何兆刚先生来自一个工业家族,自小耳濡目染,培养出踏实肯干的性格。家族的经历深深烙印着香港制造业北移的时代印记。他的父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敏锐地将家族洗衣业务拓展至深圳。他坦言:“我们做工业的就是比较踏实,一件一件做起,慢慢积累。”这种务实的精神也贯穿了他的创业历程。
成年后,他延续了父辈的开拓精神,在惠州与人合作创办洗水厂,专攻牛仔裤的水洗、洗磨、泡染工艺。他笑着说,自己虽然是工业管理专业出身,但课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在实际运营中,他不断应对着各种挑战,包括供应链管理、人力成本控制以及环保合规等复杂问题。

何兆刚先生出席活动时与香港特区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先生合影
何兆刚先生回忆道,那一时期业务兴旺,但随着环保政策收紧,尤其是排污标准的提升,许多小型企业因无法达标而被迫关闭。他的工厂虽然坚持规范操作,使用标准燃料,但仍难抵行业整体下行压力,最终结束了在内地的业务。
目前,何兆刚先生将业务重心撤回香港,在荃湾设有一家洗衣工厂,专注于表演服装的清洗护理,尤其是主题公园的演出服饰。这类服装工艺复杂、装饰繁多,清洗过程需格外精细,不能有任何损坏。其团队凭借专业技术和耐心操作,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何兆刚先生等透过惩教署捐赠善款给犯人福利基金
尽管洗衣行业在香港竞争激烈,何兆刚先生依然坚持不盲目扩张,不参与低价竞争。他表示,目前工厂以按件计费为主,主要承接机构客户。

何兆刚先生随香港惩教署“更生先锋领袖”到中山考察交流
实际上,除了洗衣本业,他也在尝试跨界发展。疫情结束后,他与搭档合作开设了茶餐厅和粤菜馆。尽管餐饮业管理复杂、耗时费力,但他看中的是市场调整带来的机会——租金下降、部分餐馆退出,正是入局的好时机。他强调,尽管这只是小规模的投资尝试,每一步依然需稳扎稳打。
2
心系青年 融通两地
作为年轻一代的企业家与青年工作者,何兆刚先生多年来积极参与香港与内地之间的青年交流与服务活动。尤其是通过香港工商联等平台推动多项青少年项目,希望凝聚更多传统企业力量,共同推动行业创新与青年发展。他表示,未来将继续立足香港、放眼湾区,在务实中前行,在传承中创新。




香港新蒲岗(黄大仙)工商业联会创会志庆暨首届就职典礼圆满成功
何兆刚先生袒露,首次参与的青年活动是与香港保良局合作开展的。保良局长期以来与众多学校保持紧密联系,在其组织下,他得以走访多所学校,参与了一系列面向青年的公益项目。期间,他不仅为许多学生提供了资助,还主动与他们展开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这些经历成为他初次直接接触青年群体的重要契机,也让他在真诚的对话中更深入地了解到年轻一代的思考方式与内心世界,极大拓展了他对青年成长与发展的认知。


香港暴发疫情时,何兆刚先生积极参加惩教署爱羣义工团
何兆刚先生指出,如今香港的年轻人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在思维方式和视野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相比之下,内地青年在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及科技应用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上——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能够讲一口流利标准的粤语,更反映在他们对新兴科技如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适应与掌握上。

何兆刚先生参加黄大仙关爱队活动时合影
何兆刚先生特别参与的香港惩教署“更生先锋领袖”的制服团体活动,组织了一系列青年活动。该团体主要面向高一至高三的青少年,尤其是那些家庭背景普通但渴望成长的年轻人。活动组织他们前往内地多个城市进行交流访问,如安排他们参观北京、珠海等地,甚至与当地领导座谈。这些活动不仅让香港年轻人亲身感受到内地的现代化发展,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们的认知。

何兆刚先生出席民建联32周年会庆时与李慧琼主席等合影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参与交流的青少年不仅普通话表达越来越流畅,思维也变得更加清晰和开放。他们开始意识到,香港在某些方面如科技应用、生活便利等已稍显落后,而内地正在飞速前进。这种实地的、沉浸式的体验,远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激发年轻人自我反思和主动进步的动力。

何兆刚先生和沈慧林先生带领香港新蒲岗(黄大仙)工商业联会会员在地区服务时合影
何兆刚先生坦言,与大学生或已就业青年相比,中学生可塑性更强,更愿意接受新观念。而一些长期生活在香港、思维模式固化的年轻人,往往难以快速调整心态,容易陷入自我满足。因此,他提倡通过实际体验和交流,帮助年轻人跳出舒适圈,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2019年,何兆刚先生以“更生先锋领袖”身份出席制服团队升旗礼
作为香港政协青年联会的副主席,何兆刚先生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个“参与者”。实际并非如此——他深度参与过多项青年工作,包括组织大湾区城市参访、国内外的青年培训班等。这些活动不仅是青年踏入更高平台的重要“踏脚石”,也促进了香港与内地之间在文化、经济、科技等多领域的深度对接。

2018年,何兆刚先生(前排右一)参加中华文化学院香港政协青年联会国情研修班时合影
在他看来,青年工作不仅旨在帮助个人成长,更成为推动社会共融、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他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帮助更多香港年轻人认识到国家发展的机遇,主动融入大湾区乃至更广阔的国家发展进程中。
3
家业共融 多元并举
在商业层面,何兆刚先生的业务范围广泛,不局限于传统行业,还涉足创新科技。近期,他与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并与国内知名搜索引擎签订了合作协议;还同教育局达成协作,致力于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何兆刚先生(左二)参加保良局慈善盆菜宴活动并担任主礼嘉宾
目前,团队正致力于数据整合与分析,希望藉AI系统优化学校管理流程,例如处理学生考勤与健康上报等事务,提升教育机构的运行效率。他强调,AI的发展仍处于需要大量数据支撑的初期阶段,因此推进速度不会太快,但前景令人期待。

何兆刚先生参加香港惩教署更生先锋领袖组织的“寻根文化之旅”活动
展望未来,何兆刚先生表示,工厂业务已步入稳定阶段,接下来他将把更多重心转向餐饮行业的发展。同时,他也在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筹备与推进,尤其是相关工商联的振兴计划。
虽然多元化的业务和社团服务会带来一定挑战,尤其是在香港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但何兆刚先生依然坚持多线推进,保持学习与适应。他频繁往返各地,不断协调工厂、AI公司、餐饮投资多领域工作及社团事务,生活节奏紧凑而充实。

何兆刚先生受邀出席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主办的“民政事务局第四期青年委员自荐计划”活动并担任分享嘉宾
在家庭与教育方面,何兆刚先生受到父亲很大影响。他的父亲曾从事汽车行业,为人严肃、语气严厉,但却教给他重要的人生哲学: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而非只看缺点。这一理念深深影响了他待人处事的方式。

何兆刚先生出席保良局140周年纪念杯赛马比赛
如今,他的父亲已经退休,而何兆刚先生自己也已成为一位父亲,其儿子今年八岁,正读小学二年级。他坦言,教育孩子是一条需要不断摸索的道路,他不愿过于严苛,更希望以朋友的方式与儿子相处,尊重其独立性格和想法。他经常带儿子旅行,包括上海、北京乃至国外,希望藉由开阔的视野和亲身体验,帮助孩子感受世界、自主学习。

何兆刚先生出席更生伙伴嘉许计划颁奖典礼时留影
何兆刚先生的故事,是在湾区发展的青年的一个缩影——既扎根传统,又敢于创新;既专注事业,又心系社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中,他以多元的业务布局、深入的青年工作和积极的社团参与,展现出跨越行业与地域的视野与担当。未来,他将继续以务实的态度、开放的心态,推动产教融合、跨界合作,助力更多年轻人把握国家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