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他如一座桥梁
连接香港与内地
引领青年走向未来
他以多元角色
润物无声地服务社会
在青年工作、工商联动、地区服务与教育传承中
书写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奉献篇章
他更以水之品格
将狮子山精神
升华为爱国爱港的坚实担当
1
深植家国情怀,拓宽时代视野
行动,是情怀最深刻的诠释;担当,是理想最坚实的注脚。沈慧林先生的身影,扎根于香江热土,奔走于两地之间,更落笔于青年、工商、社区与教育的广阔画卷之上。


香港政协青年联会举行十周年会庆暨第六届执委会就职典礼,沈慧林先生荣膺香港政协青年联会第六届执委会主席
作为香港政协青年联会主席,沈慧林先生始终将青年工作置于重要位置。他深刻认识到,香港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而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对国家的深层认知与认同。他认为,唯有让香港青年亲身走进内地,亲眼见证国家的发展实况,才能帮助他们找准个人定位,将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此,2025年4月,沈慧林先生策划组织了“爱我中华”香港青年看浙江游学团,带领青年走进浙江。该游学团规模创下香港政协青年联会历年之最,不仅参与人数多、时间跨度长、覆盖城市广,学生背景也呈现多元化特征。
行程中,青年们在杭州参访亚运场馆、高校、科技企业及历史文化地标,感受城市在体育、教育、生态与科技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在诸暨,他们走进珍珠养殖基地,体验电商助农模式,直观感受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在乌镇,他们体验数字技术与传统生活融合的场景;在嘉兴南湖,他们通过参观红船与革命纪念馆,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而在宁波,从天一阁的文化底蕴到现代化港口的建设,他们系统认识了这座城市从历史走向创新的发展历程。在这趟行程中,游学团的香港青年通过实地体验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全面进步与文化厚度。沈慧林先生指出,此次游学成功搭建起浙港青年交流的桥梁,未来香港政协青年联会将进一步推出多元化互动项目,促进两地更深层次合作。


香港政协青年联会访问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沈慧林主席在阿斯塔纳国际论坛上作主旨分享,并与哈萨克斯坦青年团体Zhastar Ruhy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起青年合作交流平台
除组织赴内地交流外,沈慧林先生也高度重视培养香港青年的政治素养。他定期邀请特区政府官员和立法会议员为青年开展政策解读,帮助他们准确把握香港发展方向,增强对特区治理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他积极推动青年创新创业,通过举办讲座、对接资源等方式,支持青年将创意转化为实践,为香港经济注入新活力。他强调,爱国爱港需要奉献与担当,香港青年应立足中西合璧的独特优势,发扬香港精神,向世界讲好香港故事、中国故事。
2
弘扬狮子山精神,共拓发展新机遇
在积极引领青年认识国家、拓展视野的同时,沈慧林先生也将目光投向了香港工商业界的发展与融合。他深刻理解,香港的繁荣稳定既离不开年轻一代的成长,也依赖于工商企业的活力与团结。2023年,沈慧林先生推动成立了香港新蒲岗(黄大仙)工商业联会,该会以团结区内工商业界人士、优化本地营商环境为起点,着力促进中小企业与全港各工商团体之间的横向联系与业务合作,进而积极引导和协助它们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推动香港工商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广阔舞台上实现更大作为。

香港新蒲岗(黄大仙)工商业联会支持保良局慈善奖券暨《爱心献保良》地区筹款活动,图为慈善活动启动礼
沈慧林先生为新蒲岗工商业联会注入了鲜明而深厚的精神内核——“狮子山精神”。在他看来,狮子山精神所象征的刻苦耐劳、勤奋拼搏、灵活应变、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奋斗品格,正是香港工商界在过去数十年间得以立足并创造辉煌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他倡导将这一传统精神升华为以“爱国爱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承担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并以“说好香港故事”为协会的宗旨使命。他多次强调,狮子山精神不仅是香港过去成功的密码,更是未来发展的动力,工商界需将其传承发扬,转化为应对挑战、开创局面的实际行动。

香港新蒲岗(黄大仙)工商业联会举行创会志庆暨第一届就职典礼
基于这一定位,新蒲岗工商业联会自成立以来展现出多维度的活跃姿态。沈慧林先生带领联会核心成员,主动与特区政府相关部门、立法机构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反映业界的真实诉求与政策建议,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声。其次,联会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商机,以顺利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黄大仙青少年儿童发展基金及东九龙居民委员会主办“竹”福社区显关怀活动
更为难得的是,在沈慧林先生的推动下,新蒲岗工商业联会始终秉持“爱国爱港、服务地区”的赤子之心,将社会责任深深植根于地区基层建设之中。在他的带领下,联会积极参与新蒲岗和黄大仙区的各项社区事务与公益活动,例如组织会员志愿者探访长者家庭、赞助基层青少年课外活动、支持地区文化节庆、参与环保清洁行动等。这些举措不仅切实惠及社区,也提升了工商界的良好社会形象,营造了更友好的营商环境。
沈慧林先生展望,新蒲岗工商业联会将继续秉持狮子山精神,团结更多工商界力量,不但要把握国家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也要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建设和谐、包容、充满活力的香港社会。
3
根植基层,以生命影响生命
沈慧林先生的服务热忱,深深根植于他所在的黄大仙社区。他亲力亲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造福社群”的承诺。

香港千帆科技与香港教育城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出支援数字教育的创新项目
作为黄大仙青少年儿童发展基金的召集人,沈慧林先生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年轻一代是社会的未来栋梁,基金的核心目标是正视并努力解决跨代贫穷问题。基金通过向区内有需要的学童提供学习资源、技能培训、兴趣培养及各类课余体验活动,帮助他们发掘自身天赋,确立长远发展方向。
在一次与黄大仙福德学校孩子们的分享活动中,沈慧林先生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真诚分享了自己的创业追梦之旅。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微小梦想起步,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并特别强调“努力学习”是基石,“不畏挫折”是成长阶梯,鼓励孩子们勇敢追梦。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积极的提问,他深信,只要播下希望的种子,给予适当的阳光雨露,每个孩子都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沈慧林先生作为横头磡关爱队队长,与队员于台风前后为社区提供支援服务
担任黄大仙横头磡关爱队队长,是沈慧林先生口中“很喜欢的一份工作”。关爱队将关爱地区老幼、建设和美社区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提供公共资讯、协助申请福利,到定期探访长者,关爱队的工作细致入微。最让他动容的是,关爱队的许多队员本身就是可爱的“公公婆婆”。他们燃烧自己的晚年时光,去温暖他人,这种“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善举让他深受感动。因此,他不仅出资资助,更经常亲身参与活动,与长者们一同上门送温暖。沈慧林先生说:“我会一直服务于关爱队,我很喜欢这个组织。”这份质朴的情感,道出了他服务社区的本心——源于爱,归于爱。
作为黄大仙防火委员会主席,沈慧林先生将看似枯燥的安全教育做得生动有趣。他联合黄大仙消防局,在民政专员的支持下,策划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防火宣传活动。通过可爱生动的演绎方式,向老人和儿童科普防火知识,让安全意识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他深知,提高防火意识关乎千家万户的平安与幸福,这项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
4
薪火相传,匠心筑梦
沈慧林先生的贡献跨越商界、社区与教育等多重领域。无论是在工商界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还是在社区服务中亲力亲为,他都展现出深厚的担当。而在诸多身份中,他对教育事业尤为重视。作为香港大学、城市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他深切感受到国安法实施以来,家国情怀如细雨润物般滋养着香港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他高度肯定香港教育局在国民教育方面的扎实工作,并积极通过组织内地研学等实践性活动,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共同推动这一细水长流的育人进程。


香港政协青年联会组织逾百名香港青少年,举办了“爱我中华香港青年看浙江”交流团交流活动
他所重视的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不仅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也深深融入其个人事业的发展。作为民族手表品牌万希泉的创始人,沈慧林先生十五年来始终秉持“工匠精神”,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精密制表工艺相融合,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万希泉品牌的创业历程,本身就是一场用产品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他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注入每一件作品,使万希泉的每块手表都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语言。
沈慧林先生在教育、商业等领域的持续耕耘,不仅是一份社会担当,更源于他内心认同的一套人生哲学。他特别推崇老子“道法自然”的智慧,常以《道德经》“上善若水”的教诲自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他看来,公益之道正如水之品格——以清澈心灵滋养万物,却安于平凡,甘于低下,不争不显。他认为,真正的奉献应当如水般自然流淌,不着痕迹却润泽四方,在服务他人中找到生命与道相合的从容。


香港政协青年联会举办“爱我中华”香港-青海青年交流团交流活动,由沈慧林主席带领30余名香港青年走入青海省,领略“中华水塔”的高原秘境
“狮子山精神”象征着香港的奋斗底色,“上善若水”蕴含着中华智慧的奉献境界。在沈慧林先生身上,这两者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与升华。他以其在青年、工商、地区及教育等多领域的扎实作为,将爱国爱港的担当,转化为一座引领香港未来、促进社会融合的坚实桥梁,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香港爱国爱港力量的生动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