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会组织平台(广州标杆发展座谈会)欢迎您!
头条  >  广州  >  李焯芬院士: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
李焯芬院士: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
7 小时前   浏览:164   来源:广州标杆发布


人物简介


李焯芬院士主要职务与履历

著名岩土力学及水利专家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

中国文化研究院理事会主席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副主席

曾任:香港大学副校长、香港珠海学院校长

2001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4年度荣获大紫荆勋章

发表工程科技文章逾300篇,

另有文史著作20余册



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

怀抱“水利报国”之梦,他投身江河治理

从长江到黄河,从水电到核电

几十载寒暑更迭,他用脚步丈量千山万水

把功勋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学术研究和工程之外,他以文字为友

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推广敦煌学术

年过八旬,矢志做好中华文化的“老义工”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大紫荆勋衔李焯芬先生


1


水利工程界泰斗


李焯芬院士是国际著名岩土力学专家及水利专家,2001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核电与水电工程安全领域深耕逾50年,其研究成果贯穿工程实践与理论创新,为全球能源基础设施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5年04月27日,李焯芬院士於中南海会见李克强总理前留影


李焯芬院士主持完成了68座水电站的大坝安全性评估,涵盖三峡工程、溪洛渡水电站、二滩水电站等世界级项目。还参与了内地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等核心论证工作,主导核反应堆基础抗震稳定性分析,确保我国首批商用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他率领团队研发成功的“核废料地质处理技术”为放射性废物的长期安全储存提供了科学方案。他还提出核电站“多级抗震设防”理念,并结合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技术,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的地震响应分析模型。相关成果被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采纳,并用于指导全球核电工程安全标准制定。


2024年11月23日,李焯芬院士获授大紫荆勋章


此外,针对老坝抗震、抗滑难题,他率领研究团队研发出“复合土钉加固技术”“坝基深层抗滑稳定分析方法”,成功解决了多座水电站的结构隐患。


李焯芬院士指出,水利工程建设不单是工程技术的问题,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以三峡工程为例,移民、古迹文物保护、水生物保护等问题都须妥善处理。同时他指出,洪水一旦流入平原地区将会一泻千里,无法控制,加高河堤的做法治标不治本。“蜀山兀,阿房出”的历史教训,以及1931年、1935年、1998年等多次长江特大洪水的惨痛记忆,无不揭示生态水利的重要性。


李焯芬院士在水资源与生态水利研究领域也深耕多年。在三峡工程等项目中,他就倡导“生态水利”理念,推动工程设计与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的协同优化。例如,他率领研究团队,通过优化泄洪方案,减少对库区生态的影响,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三峡、溪洛渡等水电站设计中,他倡导“工程与生态协同”理念,通过优化泄洪方案、鱼类洄游通道建设等措施,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他曾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主持了长江中上游、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的植被重建工程。他开心地提及,随着国家对生态水利的日益重视,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全国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刚成立之时的8%,已提升至现在的24%。


李焯芬院士与饶宗颐教授留影


针对近年来极端天气对城市造成灾害损失的情况,他主张提升地下排水系统的排洪能力。而对智慧城市建设中,他十分看好利用AI等数字化技术来优化城市管理。近期,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基建工程——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他亦保持密切关注。


7月19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基建工程——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核心项目墨脱水电站)正式动工。这项超级工程的投资金额之巨、施工难度之高、耗时之久、影响之广,都将创下历史纪录。听闻这一消息,李焯芬院士激动不已:“这个超级工程建成后装机总量相当于3座三峡、5座白鹤滩,将进一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助力2060年碳中和目标达成。从生态水利的角度看,该工程采用‘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模式,其优势在于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库淹没面积,降低对地表生态和水文的直接扰动。”


1993年09月06日,李焯芬院士会见钱正英部长(水利电力部前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焯芬院士曾说“我的夙愿就是改善国家的水利建设”,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这份家国情怀始终热烈。


2


从少年志向到终生事业


李焯芬院士的水利报国梦,早在中学时就已种下。

他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在这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阅读成了学生们最锺意的娱乐方式。当时,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到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这两间书店“打书钉”,不仅阅读了许多五四运动以后作家的文学作品,如鲁迅、茅盾、叶圣陶、老舍、巴金等,亦被中华文化历史相关的书籍深深吸引。


1984年夏,李焯芬院士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会议上分享


“一些书里提到,旧社会水灾频发,百姓经常被迫逃荒。那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旧社会这么多灾荒。之后,我借阅了一本《中国水利史》,这才知道,原来历朝历代都时有水患,黄河流域有,长江流域也有。”通过书本,李焯芬院士了解到,每一次水患都是一场灾难。而且中国当时是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住在农村,而发展农业必然要依靠水利灌溉。在预想大学念什么专业时,他便决定要读水利工程,为国家的水利事业作一点贡献。


当时香港的大学并没有单独设立水利工程专业,李焯芬院士便选择了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修读了流体力学等一些跟水利有关的课程,之后到国外读博士和工作,积累相关的水利研究经验。值得一提的是,他放弃了哈佛、MIT、加州伯克利等美国名校,而是坚定地选择了加拿大——只因为加拿大有很多大型水利工程,包括水电站和核电站。


1972年在加拿大取得博士学位后,李焯芬院士进入加拿大政府的电力局工作,曾担任工程部门的总经理、副总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此乃华人所担任的最高管理岗位。


在异国他乡工作的20年间,李焯芬院士心中的“水利报国梦”始终清晰而坚定。因此,在时任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女士考察加拿大水电建设时,他不仅全程陪同介绍,答疑解惑,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钱部长“改革开放了,国家要推动水利电力工业,你能不能抽时间回来参加建设”的邀约。此后,他开启了加拿大与中国内地的往返之旅,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在水电核电建设、大坝安全评估、核废料处理等方面的经验。


1985年夏,李焯芬院士前往青海李家峡大坝附近的一个水平探洞 


当时,从加拿大往返中国内地没有直航,要到香港转机,回国一趟要20多个小时。“内地当时公路也不多,交通非常不便”。而做水电站可行性研究和选址更是条件艰苦,“有的地方路都没有,要骑马才能进去,稍有不慎便会坠马”。 从最初的一年回两三次,到九十年代初,他几乎每月都要回国。


1993年,随着三峡工程准备动工,面对第一任总经理、水利电力部原副部长陆佑楣“你以前管过这类大公司,你最好每个礼拜能来一两天,碰到问题大家可以一块研究”的提议,李焯芬院士于1994年果断将家搬回了香港,并任教于香港大学。他还特意收拾了一个行李包放在办公室,每个礼拜完成教书工作后,周末便直接奔赴内地,探讨三峡工程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期间,他参加过三峡大坝选坝址、5级船闸开挖、库区边坡稳定性评估和加固,以及如何解决三峡水库泥沙问题等许多项目。


几十年间,李焯芬院士可谓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从平原到高原,从沿海到内陆,横跨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流域,见证了中国当代水利建设蓝图由擘画到完成的全过程。


3


甘当中华文化的“老义工”


在科学家的身份之外,李焯芬院士还是资深文学爱好者,在学术和文学两方面都著述颇丰:发表工程科技文章逾300篇,以及《活在当下》《心无滞碍》《佛智今用》《走出困境》等20多部、百万余言著作。


1997年5月8日,李焯芬院士与王思敬院士在三峡工程五级船闸工地合影


年少时“打书钉”的经历,积淀起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长大后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位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播者。在加拿大工作时,他不仅曾担任一所中文学校的校长,还曾参与筹建现在仍在运行的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


九十年代回到香港后,李焯芬院士的这份文化初心依然,长期在香港推广传承中华文化,曾任香港大学副校长、香港珠海学院校长,以及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中国文化研究院理事会主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副主席等文化相关的社会职务。“我就是个文化‘老义工’,此生能为中华文化做点事,幸甚。”他曾说。


其中,李焯芬院士担任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近30年。“中心成立于1985年,我最开始是担任副主席。几十年来,我们组织过不计其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数百场画展、展览,还曾邀请北京的合唱团来香港演出,组织过千人《黄河大合唱》等。”支持敦煌学术研究、弘扬敦煌文化是重要内容之一。


2009年03月18日,李焯芬院士荣获香港工程师学会金奖章(Gold Medal) 


“敦煌是灿烂的艺术宝库,可惜的是很多珍贵文献史料在战乱中被侵略者掳走。陈寅恪先生曾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敦煌文化研究也是饶老的夙愿之一,他80多岁时仍前后邀请了几十位内地中青年学者跟他一起在香港做研究。我们中心也一直大力支持。过去10年,我们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办了3次大型的敦煌展览,每次都有100多万人参观。”他介绍道。


作为敦煌文化保护工作的其中一员、敦煌之友会长,李焯芬院士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香港市民都参加到推广传播中华文化的工作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为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当时,我们敦煌之友就发起筹款以支持‘数字敦煌’工程,实现了首批10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此外,在为国家培养敦煌学人才方面,敦煌之友亦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支持研究员到国外深造,前往印度、巴基斯坦考察早年的佛教艺术,到伊朗、意大利等国家学习文物保护经验等。


此外,李焯芬院士担任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至今已20多年。笔者对他的专访就是在饶宗颐学术馆进行的。首先,他便详细介绍了港大中文学院和学术馆的历史。据介绍,李焯芬院士于学术交流中与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相识,深交数十载,并对饶老专注于中华文化研究的投入和奉献钦佩不已。2003年,饶老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数万册珍贵藏书和近200件个人书画作品,无偿捐赠给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由此成立。


李焯芬院士与饶宗颐教授合影


李焯芬院士介绍,该馆主要从事相关学术研究,出版研究成果及专题报告,并积极推动海内外的研究与交流。他认为,广义上说,饶学研究正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他表示,希望能找到合适的人接棒馆长之任。


在投入文化传承的工作中,李焯芬院士更加深切地认识到,通过历史文化教育了解祖国,对于培养香港年轻一代的家国情怀,至关重要。这也是他默默做一名文化义工的动力源泉。


2024年7月,为表彰李焯芬院士多年来在中华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卓越贡献,香港特区政府授予他授勋及嘉奖制度下的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面对荣誉,他持平常之心,虽已过耄耋之年,他将继续为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为中华文化传承不遗余力。

头条号
广州标杆发布
介绍
广州社会组织平台(广州标杆发展座谈会)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