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滔滔
民营经济如潮水般激荡澎湃
若要数弄潮儿
昌兴服装无疑有一席之地
改革开放之初
昌兴创始人陈兴昌
便以“敢吃螃蟹”的胆识和魄力
搏浪商海
广州第一个个体户、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一批百万富翁、全国私营企业界首位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名头迄今仍响当当。而昌兴服装从不被接受到顾客盈门,背后是社会观念的深刻变迁。
时隔40余年,昌兴家族第三代陈识多转型开新。经纬交织间,变的是服装的样式与工艺,不变的是立潮头的姿态、益街坊的情怀。
陈识多将缝纫机等老物件嵌进国风服装店。
时间的指针拨回40多年前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
在人们对待“经商”一事
仍普遍处于观望状态时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五路的
昌兴服装
成为民营经济的星星之火
那一年,陈识多的爷爷陈兴昌率先到工商局申请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广州第一个个体户。近十年后,这张执照改换成了编号为“穗私V1副字0001号”的私人企业营业执照。
1988年,昌兴领取的“穗私V1副字0001号”私营企业执照。
“听爷爷奶奶讲,一开始即便申请了执照,他们依然不敢贸然敞开铺面。”陈识多说,那时,昌兴一楼铺面有四块门板,执照申请后先开了两块,过段时间见没事再开到三块。
面对新生的民营经济
纸媒识变发声,为其正名
推动昌兴名正言顺地成长
陈兴昌一家与邻里
逐渐卸下了心头的“门板”
大胆迈步向前
羊城晚报报道《“昌兴”为何常昌兴》。
“入夏以来,位于广州中山五路的昌兴服装店总是顾客盈门。四块多一件的印花乔其纱连衣裙和一块多一件的毛巾衫,一直供不应求……”这是上世纪80年代羊城晚报头版对昌兴服装火热售卖场面的报道。
“奶奶说,那时候供不应求,无论生产多少件都被瞬间抢光。”陈识多翻着旧报纸说道,当时昌兴还承诺包退包换,这成为首屈一指的创举,“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七天无理由退换,在当年的市场环境下是鲜有耳闻的。”
坐落在越秀区北京路的昌兴服装店。
陈识多表示,这便是爷爷陈兴昌的经营哲学:“包退包换不是应该计较的成本,而是街坊的定心丸。”这一承诺让街坊更乐意光顾,服装店攒足口碑。
此后,昌兴服装还超前地从香港引进五台缝纫机,当其他商家还在用针线筐时,昌兴的工业缝纫机已奏响“薄利多销”的进行曲。
羊城晚报报道《首批个体户仍搏浪商海》。
连续40余年春节慰问孤寡老人、
12年不改在西湖花市义卖、
社区慈善基金筹款逾百万元
帮扶微心愿……
在家族经营中
昌兴始终将街坊情谊
视作温暖丝缕
经纬藏情怀
既延续工匠精神
又以公益反哺社区
自1982年起,陈兴昌便坚持逢年过节向社区孤寡老人捐赠棉被、腊肠、粽子等物资,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爷爷奶奶叮嘱过,做公益的初衷并非为了声誉或名利,而是维系与街坊之间的鱼水之情。”陈识多说。
与邻里的真挚情谊,在家族三代间接续传承。作为越秀区北京街、大塘街社区慈善基金主任的陈识多,积极号召社会力量共同助力公益事业,每年都会举行帮扶和筹款等定向公益活动。
以北京街社区慈善基金为例,自2020年成立以来,物资筹款和慈善捐款累计超过100万元。
在陈识多看来
街坊人情味“比谈生意更重要”
连续12年西湖花市的义卖所得,都定向用于安装防滑扶手、楼道亮化工程等惠民项目;他还牵头创办公益联盟,以慈善超市为载体,由企业经营者担任“一日店长”,带动企业员工参与义卖活动,筹得款项也全部用于社区公益项目。
数十载时光过去
一丝一线里有岁月的针脚
如今,陈识多这位“商三代”
将家族历史嵌进服装店
与扎染非遗工坊共荣共生
位于广州高第街的店铺,他所创立的元裳话筑正在上演色彩魔术。复古的原木风装潢、靛蓝的新中式服装,扎染工艺在衣裳间焕发新生机,与玻璃展柜里的老缝纫机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昌兴家族第三代陈识多经营的服装门店。
陈识多拎起一件改良马面裙说,款式设计与工艺暗藏巧思,“在西安穿唐装是沉浸式体验,可在我们广州北京路,该穿西关小姐的岭南服饰才对!”
这种较真,使得企业品牌引领国风新潮。当同行扎堆做仙气汉服时,陈识多带领的企业团队钻进潮州刺绣坊、佛山香云纱基地,并将云南扎染与广府灰塑纹样巧妙结合,让岭南文化跃动于服饰之上,有了别样风采。
如今,昌兴家族开枝散叶,服装门店多元经营。
不执于旧,无畏于新
服饰之外
更多商业样态被点亮
在元裳话筑德政中路分店,定制岭南建筑构件业务悄然走红,徽派马头墙与广式满洲窗碰撞出新美学。多元商业拓展,始终不变的是对岭南文化的在地活化传承。
暮色浸染骑楼廊柱,身着国风服装的孩童笑声清脆,混染布料的草木清香拂面……陈识多目光所及之处,玻璃展柜里的老照片、缝纫机,与扎染工坊的蒸汽熨斗在光影里相望。店外,千年古道上依旧川流不息。
陈识多在服装店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