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打造“海珠合伙人”特色服务品牌,让新时代海商培养工程成为推动海珠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海珠区工商联推出“新时代海商·故事”人物系列专题报道,连续采访报道一批来自海珠区的优秀企业家,分享他们创新创业、拼搏进取的探索经历和成功经验,为海珠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本期将走进炳胜集团创始人曹嗣标——从桥底86㎡大排档到米其林星级餐厅,他用29年炉火不熄的“镬气”,为“海商精神”写下最鲜活、最生动的注脚。
困境中,曹嗣标展现出草根创业者的坚韧与智慧。善于观察的他发现,同样地段的大排档,别家生意火爆,自家却门可罗雀。为求生,他扮“食客”偷师,从顾客需求中寻找突破。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生意经”:那就是产品、价格、环境与顾客的需求一定要匹配。“做大排档的,出品、价格就要走‘大件夹抵食’性价比高的路线,而不能盲目追求‘五星级’的精致和好看。”曹嗣标说。
当时广州人热衷吃鱼生,甚至专程前往顺德。炳胜抓住机遇,以鱼生为卖点。曹嗣标频繁与顾客交流,倾听意见。顾客提出鱼生不够冰,他便将碟子放入冰箱冰镇后再摆盘;顾客建议肥瘦搭配,他立刻改进。在顾客的“指点”下,炳胜在不断尝试后首创“冰盘”,迅速成为有口皆碑的“鱼生专家”,出品的鱼生自成一格,成为炳胜的首个“爆款”,吸引众多食客。
除了自身努力,政府政策调整也为炳胜带来转机。“以前滨江边全部都是大排档,很多都是无牌经营的。一到下班的时间,整条滨江边上一直到海珠桥脚,全部都摆满了桌子。”曹嗣标回忆道,改变发生在1998 年,广州实施城市形象建设目标,整治无牌经营大排档。众多“走鬼档”被关闭,这给炳胜带来了生机。曹嗣标感叹:“政策保证了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当时的炳胜已处在倒闭的边缘,关停后,客人都涌向我们。”政令严规反成护身符,让他初次体会到营商环境的力量。
二十九年来,炳胜专注粤菜,从未掺杂其他菜系,已成为粤菜代表之一,至今,广州仍流传着“吃粤菜,到炳胜”的说法。随着炳胜分店“逐点开花”,如何保证各门店菜式出品稳定成为关键难题。为此,曹嗣标大胆掀起厨房革命。
在参观学习日本丰田工厂后,他将标准化和流程化模式引入炳胜厨房和配送中心。厨师从“凭手感”到“按克计”,精准计算原料和调料用量,确保出品稳定。这一举措不仅有效保证了出品质量,还优化了人员配置,降低成本,使得员工收入得到提高。
“标准化不是抹杀手艺,而是让好味道稳定传承。”在标准化基础上,炳胜注重在传承中创新。曹嗣标认为,粤菜需传承历史,老祖宗的吃法是根基,创新不能脱离传承。原味、新鲜是粤菜生命,要严抓原材料和产品,以好食材锻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曹嗣标深知,广州餐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必须紧跟顾客需求变化,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也早已深深融入炳胜的基因之中。例如,在研发豆腐菜品时,团队耗尽近 2000 斤原料,远运帽峰山泉水反复调试,才最终做出理想的味道。“市场瞬息万变,我们要不断琢磨顾客需求和消费变化,调整、增加、开发产品。”曹嗣标坚定地说,企业既要求变创新,也要精细管理,适应市场。
同时,曹嗣标也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优化城市停车规划。“停车不便会直接削弱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这是服务业面临的共同痛点。”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诉求,也是激活老城区经济的关键所在。
面对获星后有人担心其失去市井烟火气的疑虑,曹嗣标认为,米其林评级初衷是“引路寻味”。米其林星级与市井烟火气并非对立——星级是对匠心的认可,烟火气是美食底色,二者可相融。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炳胜旗下5个品牌持续优化升级。曹嗣标强调:“无论荣誉加身还是市场变化,我们会一直坚持‘用心做菜,做顾客喜欢吃的菜’,让米其林的精致与市井的温暖在餐桌上和谐共生,让每一道菜既有水准,又有温度。”当被问及预制菜风口,他态度鲜明:“粤菜讲究原味新鲜,目前我们没有任何计划将预制菜生产纳入经营规划。”
对于未来,曹嗣标目标明确:“希望把炳胜打造成响当当的粤菜品牌,做成百年老店,一直传承下去。这是我的初衷,也是我的理想。”目前炳胜集团已走向深圳,未来将陆续进军上海、北京,覆盖中国一线城市,力争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百年老店。
曹嗣标与炳胜携手走过的二十九载,
既是草根创业的奋斗史,
也是传承创新的探索路,
更是政企合作的生动实践。
在“海商精神”的指引下,
曹嗣标将继续带领炳胜坚守粤菜本味、锐意进取,
为海珠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