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府文化产业平台(社会组织顾问平台A站)!
头条  >  广州发展  >  天河藏了一座迷你“南海神庙”
天河藏了一座迷你“南海神庙”
昨天 22:43   浏览:38   来源:广府头条


在天河区沐陂村

有一座始建于清朝的

“迷你”南海神庙!





很多人都知道,广州黄埔区有一座名扬四海的南海神庙。有趣的是,在广州天河区沐陂村也藏了一座迷你“南海神庙”。除了“撞名”外,其构造规制几乎与黄埔南海神庙无关联。


据闻,这座庙始建于清朝,村民对其很有感情,去年还共同出资重修,寄托乡情。





一庙一殿,藏身闹市


走进天河区沐陂村大街,热闹的主干道两旁商铺林立,行人络绎不绝。拐至东端转弯处,“南海神庙”隐于一隅。在庙前,三两村民坐在台阶上摇扇闲聊,还有小摊贩挑菜售卖,市井烟火与庙宇静谧在此交汇。



去年,整座庙宇进行了修缮,如今看上去较新。


其坐西北向东南,为两进布局,由前厅、天井、后堂和分布在天井两侧的两个短廊组成,门匾石刻“南海神庙”最为引人注目。东侧还紧邻一座文武殿,门面稍微比神庙退后,上有“文武殿”门匾石刻。


“这两个门匾石刻和庙里的岗湾大水湖石碑,都是旧物,重修后装了回去。”71岁的村民潘镇洲说。


2024年,他和村民潘世敬、潘亮坤一道,担任重修“南海神庙”监理人,见证了它蜕变的过程。



结合历史图片,此前的“南海神庙”较为破败,青砖砌成墙体,整体较矮,由碌灰顶瓦片搭成的屋顶上长满了荒草。


20世纪60年代,这座庙是生产队的办公场所。那时候,给社员派生产任务都是先在这里集合,然后再分配。


70-80年代,这里曾短暂地被当作牛棚使用。


到了90年代,这里曾经租给一家小厂用作生产铁环的小作坊。


现在庙前大榕树的位置,以前还有风水塘,村民很喜欢在这里纳凉。


令人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其名字的由来。


距离此庙17公里之外屹立的南海神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历经1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供奉南海神祝融。



而这间迷你“南海神庙”也供奉着洪圣大王(即南海神)。不过这一辈的村民已经不清楚庙宇名字的由来。


“上一辈可能知道为什么这里叫‘南海神庙’,现在大家都不清楚了。”潘镇洲坦诚道。


他推测,“南海神庙”的历史甚至可能要先于祠堂。祖辈流传,建村之前先建社,在人丁壮大后就会建庙,后来潘姓一族在这里扎根繁衍后,才建立祠堂。不过,事实是否如此,几位老人都说不确定。



村内流传南海神文化


关于这座庙宇,《沐陂村志》上有记载。其始建于清朝,根据该庙瓦当的形制,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重修。


村志称:“二进靠墙处原放洪圣王(即南海神)像。神像前有一个汉白玉香炉,香火很盛。在另一侧墙边有一个用紫檀木做的‘龙庭’,上安放洪圣王的‘行身’,用于巡游,而堂中固定的神像称为坐身,供前来神庙的村民朝拜。”过去南海神庙除供奉洪圣王外,还供奉观音、华光、金花娘娘等。


这和岭南的南海神文化能对应上。南海神在广东民间也被称为“洪圣王”,各地还为之建祠或庙,如黄埔长洲岛和鱼珠街茅岗社区、天河珠村等地。区别于黄埔南海神庙这座官办的祀海神庙,它们称之为南海神祠或洪圣庙。像天河沐陂村这样称之“南海神庙”,还是独一例。


翻阅村史,天河沐陂村同样流传着南海神信仰。


据记载,村民广泛称南海神为“洪圣王”或“广利王”,其中又以“洪圣王”称谓最为普遍。


  •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是“波罗诞”,在“南海神庙”烟火兴旺之时,村民还会到此烧香。

  • 过去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沐陂村自己的“洪圣王诞”,村民还抬洪圣王“行身”游村。


有趣的是,“南海神庙”嵌了一块岗湾大水湖石碑。石碑大意是,当时沐陂村水利缺乏,因此考虑修建蓄水湖。


1943年,村中将别处良田与一块低洼田相互交换,并于1947年申请款项挖湖筑坝,修建成功岗湾大水湖。现在,这个湖还在沐陂村内碧波荡漾。


村史记载,2000年,区水利部门测量容量为13.7万立方米,面积达55亩。



无论是哪一个版本

南海神庙始终寄托着海不扬波、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的祈求

也是广州海上丝路文化的体现

头条号
广府头条
介绍
广府文化产业平台(社会组织顾问平台A站)
推荐头条